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今晚快乐8专家预测号 > 新闻动态 >
1974年,彭德怀元帅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,不仅身体受着病痛的煎熬,内心更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。他在医院里被严密看管,完全与外界隔绝。由于一直无法为自己申辩,他常常神情恍惚地坐在椅子上,眼神空洞而无力地望着眼前洁白的墙壁。
病情越来越严重,这位老将军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。然而,他实在不甘心在此地结束生命,经常对身边的警卫和医生激动地表示:"如果就这样死去,我实在无法安心啊!"
彭德怀最终选择了接受现实,在离开之际,他心中仍有许多未了的心愿。
那时候,负责看管彭德怀的士兵因为考虑到他身份特殊、情况敏感,没敢把消息传出去,结果导致这位老将军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。
他临终前有个心愿,就是能再见老朋友朱德一面……
【一、 朱彭两位老总在战争时期的情谊】
在井冈山那段艰苦的岁月里,彭德怀便成为了朱德和毛泽东身边的左膀右臂,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从那时起就深深扎根了。
朱德和彭德怀的个性差异很大。朱德待人温和,遇事沉着;彭德怀则性子急躁,生气时甚至会开口训人。
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竟然能够和谐共处,配合默契,形成了一对完美的合作伙伴。
彭德怀逐渐崭露头角后,中央甚至提出"只有朱德、毛泽东和彭德怀的队伍才能算作红军",把他和朱德放在同等地位。国民党那边也流传着"朱毛彭黄"的说法,认为彭德怀是与朱德齐名的红军四大领袖之一。
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朱德担任了八路军的总指挥,彭德怀则自然而然地出任了副指挥一职。
随后,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,八路军指挥部不得不频繁转移。在每次撤退时,首长们都要处理大量紧急事务。朱总司令为了处理这些公务,经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,全身心投入工作中。
彭德怀得知情况后,常常会先不告诉朱德,而是和副参谋长左权一起琢磨作战方案。等他们商量出个大概,再告诉朱德,这样就能让朱德有时间好好休息和吃饭。
那会儿,日伪军总爱派特务偷偷溜进咱们根据地搞暗杀破坏。彭老总为了确保总部领导的安全,特意开了个紧急保卫会,把防范措施搞得严严实实。
尽管这样,彭德怀心里还是不踏实。他每天都跑到朱德住的地方,仔细查看安全措施,还特意巡视了周边的哨位。
深秋时节,天气渐凉,彭德怀只穿着薄衣,冷得来回走动取暖。一旁的警卫员看在眼里,心里很不是滋味,便劝他赶紧回屋歇着。
彭德怀听完后摆了摆手说:“朱总司令年纪不小了,得让他多休息。我少睡会儿没啥关系,白天骑马赶路时还能打个盹。现在最要紧的是确保朱老总和总部人员的安全。”
朱德注意到彭德怀最近工作很辛苦,一直没好好休息。他就让手下人安排一间安静的房间,好让彭副总司令能睡个踏实觉。
彭德怀平时既不抽烟也不喝酒,唯独特别喜欢喝茶。但由于那时候环境简陋,他经常只能用酸枣叶来充当茶叶。
朱德听说这件事后,马上把自己收到的好茶转送给了彭德怀。他还打趣道:“我这个总司令喝的是好茶,副司令却只能喝酸枣叶泡的水,这要是传出去,我这面子往哪儿放啊?”
彭德怀拿到茶叶后心里暖洋洋的,他特别珍惜这份礼物,泡茶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只放一小撮,而且一撮茶叶要反复泡好几次,一点都不舍得浪费。
显然,两位老板不仅在商场上携手共进,私下里也互相照顾,关系十分密切。
【二、庐山会议的风波】
彭德怀的性格向来直来直往,有什么看不顺眼的立马就说出来,从不藏着掖着。这种火爆脾气,虽然让他赢得了不少人的敬佩,但也为日后的命运转折种下了隐患。
1959年庐山会议时,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了封信,信中他对“大跃进”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了尖锐批评,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。
他认为自己只是客观指出了这些运动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的问题,没想到这番话不仅影响了庐山会议的结果,也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起初,毛主席并没有打算针对彭德怀,而是想缓和矛盾,先把分歧放一放。但彭德怀却执拗起来,在会议上不肯让步,直接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“三面红旗”以及相关的主要负责人。
回去后,彭德怀和黄克诚等人都认为应该纠正"左"的错误。他们对毛主席不支持他们的观点感到不满,私下里抱怨了几句,说了一些不太合适的话。
会议期间,这些情况被公之于众。那时,党内很多同志都受到左倾思想的左右,他们纷纷批评彭德怀,认为他的言论是在针对毛主席,思想上有严重偏差。因此,彭德怀被连续批斗了整整十五天。
在会议上,一些党内同志翻出彭德怀以前直言不讳的言论,进行批评并加以放大,把这些话当成了他的"罪状"。
面对会议局势,毛主席已无力掌控。为了防止党内出现分裂,他最终选择接受了当前的情况。
会议最终做出决定,给彭德怀扣上了错误的帽子。毛主席后来回想这件事时说:“我对庐山会议很失望,都是他们在做主,我一点办法都没有。”
在那个局势骤变的紧要关头,依然有人不畏艰险挺身而出,他就是彭德怀的挚友朱德!
朱德目睹彭德怀在会议中受到不公对待,心中深感不平。他生性刚正不阿,不愿意像某些人那样随波逐流,跟着众人一起指责彭德怀。然而,他也明白自己无力扭转会议的局面和大多数人的态度。因此,在会议开始阶段为彭德怀说了几句公道话后,他便选择了保持沉默,不再发表任何意见。
在党内同志就批判彭德怀的决议进行表决时,朱德的表现与众不同。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高高举起手臂,以显示自己的"革命决心",而是微微弯曲胳膊,手只抬到别人一半的高度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朱德这次举手完全是迫不得已,他心里其实是一百个不愿意。
在庐山会议落下帷幕时,毛主席特意对朱德说道:“老总啊,你这次举手,可是只投了半票。”
朱德回应说:“我确实投了赞成票,但具体怎么投的,我也说不清楚了。”
会议结束后,彭德怀的所有职务都被解除,他搬到北京西郊,过起了低调的隐居生活。
没过多久,中央军委就在部队里开展了清除彭德怀影响的行动,导致许多与他关系密切的军队干部都受到了影响。
得知此事,彭德怀内心十分沉重。为了不连累其他人,他决定不再与任何人见面,严格遵守这一自我设定的准则。
出乎彭德怀意料的是,即便在那种情况下,还是有不少人冒着危险主动来探望他。这些人里,朱德朱老总自然是少不了的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在庐山会议之后,朱德是唯一一位去看望过彭德怀的元帅。
从庐山返回后,朱德便迁居至玉泉山,主要是为了能更方便地探望彭德怀。之后的日子里,朱德常以带家人游览香山为由,顺道去探访彭德怀。他的每次出现,都给当时深受委屈和困扰的彭德怀带来了莫大的慰藉。
彭德怀平日里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品茶和弈棋。所以朱德每次去拜访他时,都会先陪他下几盘棋,等到棋局结束,便默默起身告辞。
性格急躁的彭德怀一到下棋时就变得格外安静,他和朱德两人在无声的棋盘交流中,逐渐建立起特殊年代里那份深厚的默契。
朱德本人并不在意,但彭德怀却担心自己的事情会连累到这位老朋友,因此坚决不让朱德来探望他。这样一来,两人的来往也就逐渐减少了。
【三、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两位老帅】
1965年9月,毛主席再次找到已经闲居多年的彭德怀,安排他前往西南地区负责三线建设。自从上次那次不愉快的会议之后,两人已经有整整六年没有来往了。
毛主席给彭德怀布置完工作,稍微停顿了一下,接着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你之前讲的那些话,我到现在都没忘。说不定你是对的,就让时间来证明吧!”
就在彭德怀以为自己终于能重回岗位的时候,仅仅过了一年,他又一次被推入了激烈的政治漩涡之中。
1966年12月,“文革小组”把彭德怀押回北京进行批斗,他在那段日子里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对待。
朱德那时候的日子也不好过,因为他和彭德怀关系密切,开会时经常被人批评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爆发后,朱德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彭德怀,因为彭德怀被关押了整整八年。虽然当时的形势让两人无法见面,但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。
1969年,在九大闭幕之后,调查小组向彭德怀征求他对这次大会的意见。彭德怀表示:“陈毅和朱德这两位同志在大会上的位置是必要的,不安排他们出席不合适。”
在九大会议上,这两位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,从彭德怀的反应就能看出他的立场。
就像朱德在庐山会议上坚定地站在彭德怀这边一样,彭德怀在这个阶段也毫无保留地信赖并力挺朱德。
1973年4月,彭德怀在狱中因胃病恶化,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。
朱德那年88岁了,彭德怀担心老战友的身体吃不消,特意交代身边的人别把他住院的消息告诉朱德。所以朱德根本不知道彭德怀生病住院的事。
彭德怀原本打算等身体康复后,再去找老朋友朱德叙叙旧,可谁知道,他患的并非一般的胃病,经过检查,竟被确诊为直肠癌。
他原以为终于摆脱了严密的监视,哪知道这段时间不仅要承受病痛的煎熬,还得面对不合理的严厉监管。他被关在一间只有十几平米、门窗始终紧闭的病房里。整整一个班的士兵不分昼夜地轮班守在他床边和门外。
他被关在这间病房里,完全失去了自由,无法与外界沟通,甚至连读报纸和听广播的机会都被剥夺了。
彭德怀在冷清的医院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,经过一年多的治疗,他于1974年11月29日去世。或许,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终于摆脱痛苦的解脱。
在彭德怀生命的最后两三个月,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。或许是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,便多次向负责看守的士兵提出,希望能与朱德见上最后一面。
然而,即便老人已经奄奄一息,那些守卫依旧把他当成危险人物,对他的苦苦哀求充耳不闻。每个人都装作没听见,谁也不敢上前施以援手。
谁都没料到,这竟成了彭德怀最后的愿望,而朱德对此事也始终毫不知情。
朱德是在彭德怀去世后才得知这个消息的。
这位向来沉着冷静的老将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,放声大哭:“你们为什么不早点跟我说?人都快不行了,他还能干什么?这有什么好怕的!”
1976年7月6日,朱德在北京去世。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,最终在另一个世界重逢。
